(资料图)
开春季,田间地头开始忙碌起来,另一头的预制菜市场也一片火热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。” 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。(2月27日 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)
据统计,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从2018年的8000家激增到2022年的超7.6万家,产值从2017年约1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超4000亿元。如此庞大的朝阳产业,国家自然高度重视。2020年,预制菜进入大众视野,三年来全国各地在这条“万亿赛道”不断探索和积淀,如今政策利好,终于迎来全新发展机遇。
毫无疑问,“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这是对预制菜模式的高度认可,释放了支持发展的强烈信号。从全国看,各地积极响应,或谋划预制菜博览会,或召开产业大会助推成果转化等,都在跃跃欲试,积极参与其中。多地高校谋划申报以预制菜为核心的微专业,为专业培训和储备人才,有摩拳擦掌、大干一场之势。
回顾预制菜产业发展,2022年《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出台,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预制菜产业政策,同时多地也加大了扶持预制菜相关政策。可见,上至中央、下到地方,都已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到了新高度。各地争先抢滩预制菜,对这个新产业的发展规划也日渐清晰。
预制菜不仅具有产业规模大的优势,还对于各地经济复苏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。预制菜一端连着消费者的餐桌,一端连着田间地头,涉及中低端诸多产业,有助于完善地方产业链条,促进农产品深加工,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,带动当地农民、养殖户等群体增收致富,对于培育壮大全产业链乃至助力实现乡村振兴,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当然,预制菜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,对此还要夯实发展基础,尤其要结合实际,对这个产业“建章立制”,从原料到加工,从运输到售卖直到餐桌等环节,都要规范有序,由此才能把这道美餐做得更令人放心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品消费需求。由此,在预制菜发展迎来最强有力政策支持的当下,让我们夯实根基,迎接“预制菜”的春天,让消费者买得放心、吃得安心,使预制菜产业行稳致远。(刘天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