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7点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,已是人头攒动。
这里的血液科成立于1957年,是中国最早收治白血病患者的地方。
一小时前,黄晓军已经走出家门,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992年,黄晓军从北京医科大学博士毕业来到这里。三十余年后,他已是中国白血病治疗的领军人物。
今天,有20位门诊患者、1台手术,在等待着他。
据统计,我国每年有超过46000人,因白血病去世。
白血病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症状,一旦病情加重,往往异常凶险。而治疗白血病,最有效的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,俗称骨髓移植。
然而,一直到本世纪初,骨髓移植的条件异常苛刻。
移植前,需要检查患者和骨髓捐赠者的10个白细胞抗原位点,只有这些位点完全相合才能进行手术。
这意味着,兄弟姐妹之间,移植的概率只有25%,父母与子女之间,约等于0。
这是曾经世界性的医学难题,也是黄晓军初到北大人民医院的几年里,一直在思索的问题。
面对患者活下来的渴望,他与世界医学界同仁,开始尝试扩大供者的范围。如果患者与供者的骨髓白细胞抗原位点只有一半相合,可以尝试移植吗?
但这样的尝试,将遇到极其凶险的“拦路虎”。人体内存在一种T细胞,在进行骨髓移植后,它们会把外来的骨髓当作“入侵者”,患者的身体将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,甚至死亡。
那么,能否在骨髓移植后,首先压制T细胞对受者身体的攻击,一段时间后,再激发它的免疫作用,打一个“时间差”呢?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,黄晓军团队开始了“驯服”T细胞的挑战。
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,黄晓军团队用创新技术“驯服”了T细胞,让它变得“听话”。
2000年,黄晓军用这项新技术,为40岁的患者李实进行了手术。骨髓供者是李实的哥哥,与他的骨髓位点只有5个相合。
手术非常成功,现在,李实已经正常生活了20多年。
“我跟李实也说,我救了你命,但是你成就了这个时代。因为半相合(移植)从此就走向成功了。”
——黄晓军
二十多年来,黄晓军的新方案不断完善,不仅解决了排异反应的难题,也让骨髓移植的苛刻条件不断降低。从非血缘需要10个位点全相合,到可以使用亲缘间5个位点的半相合,白血病患者已基本实现了“人人都有供者”。
随着一位位“绝症”病人的康复,新方案逐渐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。2016年,欧洲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发文称黄晓军团队的骨髓移植方案为“北京方案”。
近年来,“北京方案”推广到意大利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韩国等发达国家,覆盖了中国95%、全球50%以上的半相合病例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全世界超过万名恶性血液病患者从中受益。
“北京方案”被英美等国46项国际指南或共识引用,并写入国际权威教科书《托马斯造血干细胞移植》,它改变了骨髓移植科学的陈旧共识,开创了全新的科学视野,为全球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制定了中国新标准。
黄晓军依然在不停思考,“北京方案”还在不断优化。他正在探索高龄患者移植的方案,让更多患者看到生的希望。
“我们永远是追光者。因为只有我们有光,病人才会有光。”
——黄晓军
《创新进行时》特别节目
《生命最前沿》(一)
首播:
CCTV-10 3月15日 19:42
重播:
CCTV-10 3月16日 16:39
监制/ 田龙 主编/ 万山红
编辑/ 赵宇涛 李欣怡(实习)
关键词: